关于人工湖水体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一、人工湖水体常见的污染源 1. 人为或自然引进的尘土、污染物,如漂浮着的塑料袋、纸屑、杂草落叶 等; 2. 地表径流、地下水和雨水,会夹杂着地面或是空气中的 N、P、S等杂质 进入水体; 3. 养殖污染、水生植物和底泥污染,如向水中投入的过多食料和鱼类的排 泄物、季节性死亡的水生植物残体、各种污染物或死亡的生物群落沉积到池底腐烂分解形成的底泥等; 4. 中水补给水,中水来源于淋浴及洗漱等生活污水,在经中水站处理后、 依然会含有大量的氨氮、硝酸盐以及磷酸盐等富营养元素; 5. 地下水和雨水中往往会携带过量的重金属元素(如铁、锰等),这些金属元素会与消毒剂发生氧化反应,致使水体变黑。 以上这些污染物若未及时处理,景观水体则容易发绿变黑、散发臭味、引起 水生植物和动物的死亡,也会对人们的身心产生一定得影响。
二、黑臭问题 1. 现象 水体呈黑色或棕黑色;有严重的腥臭味;透明度很低、溶解氧也很低甚至为 零、PH也很低,水面上常会冒气泡,并常会漂浮着一块块黑色的底泥表层的剥 离物;严重时水体缺乏脊椎动物甚至软体动物的生存条件或者引起大量死亡。 2. 原因 水体发黑一般有两种原因造成: 1) 水体富含重金属元素(如铁、锰),这些元素往往会与水体投加的消 毒剂发生氧化反应致使水体变黑。 2) 水体发臭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发生生物作用的结果。当水中有机碳、 有机氮及有机磷极为丰富时(即硝酸盐、磷酸盐导致的水体富营养 化),无论水中是否有充分的溶解氧,只要在合适的水温下,都将受到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的降解(一般情况下水温越高降解速度越快), 产生各种不同的发黑发臭物质。发生这种现象的水域一般说来是: A. 缺乏固定的补充水源,一潭死水; B. 有外来的污染源(点源或面源); C. 由于受严重的有机污染,而有机物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常使这类水体 处于缺氧的状态,污染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一些低价的氧化物如亚铁 类、亚锰类、低价硫盐等棕黑色的悬浮颗粒及硫化氢、甲烷、游离氨等带臭味的气体,水质发生恶性循环; D. 因水体环境条件恶劣,使水中的菌相和藻相都不合理,有益微生物群处于弱势。 3. 措施 1) 切断污染源; 2) 引水换水; 3) 去除上层浮泥。 若采用原水解救时一般可采取下列办法: A. 污染源必须切断; B. 若水的 PH值偏低,应先调节 PH 值,使之上升到 7.5-8.0;因为此范围的 PH 值能使微生物维持在较高的脱氮水平; C. 增氧:特别是底层增氧,为好氧微生物创造生存条件。酸性及厌氧环境容 易促进底泥磷的释放。增加水体中的营养负荷; D. 投加水改剂:如强力去氨氮剂、天然有机物螯合剂、复合微生物制剂、水质澄清剂、去磷、去氮剂等; E. 采用浮岛技术及适当移入水生动植物,实现营养物质的转移; F. 使用多功能水质净化机; G. 采用生物膜技术; H. 投加合适的微生物制剂。
三、水华问题 1. 现象 水体呈现浓厚的深绿色或棕黑色,水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绿色、棕色或棕红色的藻类层。 2. 原因 水中营养物质极为丰富,造成藻类过量繁殖。形成水华的藻类有微囊藻、鱼腥藻、水花束丝藻、裸藻、硅藻等。因形成水华的藻种不同所呈现的颜色也不同。微囊藻、鱼腥藻形成的水华呈绿色;水花束丝藻形成的水华暗绿色;裸藻水华呈 红棕色等。 3. 措施 A. 消除外来污染源; B. 使用多功能水质净化机; C. 化学除藻法(如硫酸铜除藻剂)或使用生物型(环保型)控藻剂,使用一次效果可保持 0.5-2个月(具体视污染源而定),对兰藻形成的水华效果特别明显, 因为控藻剂中的生物能吞食兰藻; D. 配置适当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以及建造 浮岛; E. 采用絮凝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床),脱磷,除藻; F. 运用生物膜技术; G. 运用生物投菌技术; H. 合理放养滤食性鱼类和螺、蚌类等水生动物。据研究报告显示白鲢 对鱼腥藻的利用率可达 35%以上; I. 采用气浮技术。
四、青苔问题 1. 现象 在水质较清、水深较浅又不太流动的水域或者是在水草上面着生一种丝状的,形如棉花一样的绿色藻类。 2. 原因 青苔一般在水质较瘦(有机物较少、浮游生物较少,一般在冬春季节)、水位较浅、水位较高的地带容易滋生,特别是阳光直射池底的区域是青苔滋生最佳环境。 3. 措施 A. 在无水草又无鱼类的水体可直接投加硫酸铜或杀菌灭藻剂(用量需 准确计算) ; B. 在有鱼类而无水草的水体,可按比例投加杀菁苔剂; C. 在有水草需要保护的水域,可用石灰加草木灰合剂或泼石膏水; D. 遮阴避光 。
五、水质变坏元凶:水体富营养化 1. 定义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 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 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 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 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淡水水体中藻类 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 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2. 来源 本水体中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未加处理或处理不完全的生活污 水、有机垃圾和粪便等。 1) 氮源 大量氨氮和硝酸盐氮进入水体后,改变了其中原有的氮平衡,促进某些适应新条件的藻类种属迅速增殖,覆盖了大面积水面。美国的有关研究部门发现,含有尿素、氨氮为主要氮形态的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排入水体后会使正常的氮循 环变成“短路循环”,即尿素和氨氮的大量排入,破坏了正常的氮、磷比例,并且 导致在这一水域生存的浮游植物群落完全改变,原来正常的浮游植物群落是由硅 藻、鞭毛虫和腰鞭虫组成的,而这些种群几乎完全被蓝藻、红藻和小的鞭毛虫类 所取代。 2) 磷源 水体中的过量磷主要来源于淋浴洗漱等生活污水。在生活污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来源是洗涤剂,它除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外,还使许多水体产生大量泡沫。 水体中过量的磷一方面来自生活污水,另一方面还有其内源作用,即水体中的底 泥在还原状态下会释放磷酸盐,从而增加磷的含量,特别是在因硝酸盐引起的富 营养化时,由于污水的排入使之更加复杂化,会使该系统迅速恶化,即使停止加 入磷酸盐,问题也不会解决。这是因为多年来在底部沉积了大量的富含磷酸盐的沉淀物,它由于不溶性的铁盐保护层作用通常是不会参与混合的。但是,当底层水含氧量低而处于还原状态时(通常在夏季分层时出现),保护层消失,从而使磷酸盐释入水中所致。 3. 危害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 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 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因富营养化水中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人 畜长期饮用这些物质含量超过一定标准的水,也会中毒致病。在形成“绿色浮渣”后,水下的藻类会因得不到阳光照射而呼吸水内氧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水内氧气会逐渐减少,水内生物也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死 去的藻类和生物又会在水内进行氧化作用,这时水体也会变得很臭,水资源也会 被污染的不可再用。
六、常见的景观水体处理技术及方法 景观水体的处理技术、方法可以大体上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详情参见下表: 分类 | | | | | | 水体泥沙过多、透明度下降时采用可稀释水中的 杂质浓度。适用于水量小 的水池(十几立方)。 | 换取洁净的水源费用高、维持时 间不确定,会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 | 对 含 有 较 多 悬 浮 固 体 (SS)或泥沙的景观水体 效果尚好。一般泳池水处 理采用过滤法。 | 对水中溶解性污染物、藻类、色度的去除没有针对性,且需修建 机房并考虑循环管道的铺设。存 在循环周期这一瓶颈。 | | | 需修建机房并铺设管道,亦存在 循环周期的瓶颈。分离出来的藻 类和漂浮物没有被分解掉,即变 相的“污染转移”。 | | | | 长期使用会出现抗药性藻类,药 剂本身累积的污染易产生其他隐 患。 | | | 适用于土地资源丰富、气 候适宜的地区,且要求景 观水体水量小、污染轻。 | 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经济效益,能将水中的污染物分解吸收。 但对管理和技术要求高。 | | | |
|